1)第七百五十八章:带着导师拿诺奖_大国院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麻烦不麻烦,这有什么麻烦的,我还巴不得这样的‘麻烦’多来几次呢。”

  谈绍元笑呵呵的说道,脸上满是幸福开心的笑容:“学术报告会的事情,交给南大保证没有任何的问题。”

  停顿了一下,他笑着看向徐川,继续问道:“那第二件事呢?徐院士。”

  徐川思忖了一会,开口道:“第二件事则是我想创办一家学术期刊,想了解一下学校在这边有没有什么看法或者说建议。”

  对于学术界而言,学术期刊是整个学术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创办一家学术期刊说简单其实很简单,按照法律规定的学术期刊创办要求来就成了。

  尤其是对于他这样的学者来说,在国内更只是一句话的事情,无论是从哪方面来说,国家都百分百的会支持。

  甚至会主动的帮他张罗好各种前期准备工作。

  但要想做好一家学术期刊,做成权威期刊,却并非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首先,创办学术期刊杂志社,尤其是top级的顶级期刊需要具备极高的专业性,包括编辑、出版、发行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其次创办一家期刊需要大量的人脉,也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时间。

  比如审稿的邀请,尤其是顶级期刊的论文,一般来说只有那些真正顶级的学者才有能力去针对性的完成审核。

  而这需要的人脉、积累等方面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尤其是在国内,以国内目前的学术环境来说,想要办法一家期刊更是难上加难

  在2018年度由国家科协组织编写的《华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版》上有明确:

  华国优势学科的高水平论文,大多发表在国外期刊上。

  数据显示,2007—2016年国内的机构在ScI收录国人科技期刊发文数,仅占发表的ScI论文总数的9%;

  简单的来说,就是100份ScI期刊论文,仅有9份发表在了国内的ScI期刊上,剩下的91份都发表在了国外的ScI期刊上。

  这不仅仅是因为西方国家长久以来垄断基础科学领域的发展,更和国内的学术环境,以及一些政策有关系。

  其实原本华国本应该是有顶级期刊的,或者说有办好顶级刊物的能力。

  在上个世纪末,这个世纪初的时候,在相当一部分现今的博导硕导还是博士后和青年教师的时候,好的中文期刊比如一级学报的总体质量是较高的。

  因为那个时候高校还没有开始扩招,科研人员相对较少,硕士毕业还能在高校找到教职,发很多文章也不是晋升的必要要求。

  在那个时候,国内的顶级刊物很重视文章的评价,是高标准且有原则的。

  但到了后来,高校扩招,硕士扩招,博士扩招。在期刊上发文变成了学生毕业、教师晋升、年终评奖的必要条件。

  投稿与

  请收藏:https://m.shuquge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