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十四章 直接证据_燃烧的海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回到上海,牧浩洋继续与麦克马拉曼磋商。

  当时,除了军方基础之外,中美还在政治、外交、科学等领域进行了广泛接触,并且与欧盟、俄罗斯等大国进行了磋商。

  磋商的内容都一样:应对自然灾害。

  九月三十日,全球环境事务组织在经过三次全体会议之后,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在十月上旬发射一颗遥感气象观察卫星,对北极冰盖的融化程度进行一次准确的调查,以确定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

  当天,中国、美国、欧盟与俄罗斯就各自提交了行动方案。

  因为近地轨道上的太空垃圾还没清理掉,所以发射卫星的风险非常大。四方在紧急磋商后,决定各自发射一颗遥感卫星,而且四颗卫星上都有四方提供的遥感观察设备,确保只要有一颗卫星进入大椭圆轨道,就能完成遥感观测任务,而且任何一颗卫星发回的数据,都能得到四方承认。

  十月二日,俄罗斯率先行动。

  当天上午八点左右,一枚搭载了遥感气象卫星的“质子-X”巨型火箭在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顺利离开大气层后,在即将进入近地转移轨道的时候,第二级火箭发生爆炸。

  根据地面雷达探测到的情况,火箭被一块大约十公斤重的太空垃圾击中。

  两天后,欧洲航天局展开行动,用一枚“阿里亚纳-9”型超级火箭,发射一枚规格相同的遥感气象卫星。

  结果也很糟糕,火箭刚刚离开大气层就偏离了轨道,随后在离地面大约三百公里处发生爆炸。起因不是太空垃圾,而是第二级火箭出了故障。卫星没能进入转移轨道,成了一个巨大的太空垃圾。

  十月五日,美国发射了卫星。

  在精确选择发射时机后,火箭顺利进入近地转移轨道,并且完成了分离,但是在第三级火箭推动卫星进入大椭圆轨道的时候,完全暴露在外的卫星遭到太空垃圾撞击,在进入大椭圆轨道之后没能正常工作。

  直到十月七日,中国才发射卫星。

  与美国一样,中国的航天发射部门精确选择了发射时机,尽可能的避开了太空垃圾的密集区域。更重要的是,在吸取了前面三次发射失败的经验之后,中国航天部门在卫星外裹上了一层厚度接近半米的防护罩。

  北京时间十一点三十三分,卫星顺利进入大椭圆轨道,并且正常启动。

  两个小时后,卫星从北极上空通过,发回了第一组照片。

  当时,卫星上总共有四台摄像机,两台是可见光摄像机、一台是红外摄像机,一台是雷达成像摄像机。这四台摄像机分别由中美欧俄提供,而且采用了各自的通信频段,确保四方都能收到信号。

  随后,卫星由从南极上空通过。

  虽然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观测北极冰盖的融化情况,但是南极肯定

  请收藏:https://m.shuquge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