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二十八章 数量致胜_燃烧的海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止了第六代战斗机的研制工作。

  准确的说,是停止了“常规型”的研制工作,“亚轨道型”则减慢了速度,大部分研制以技术储备为主。按照空军在二零五三年五月底提交的规划,只有在明确了美国正在研制亚轨道战略轰炸机之后,才会启动“亚轨道型”的研制工作,在此之前,空军将以J-31、及其全面改进型充当主力。

  可以说,这个决策,随后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要知道,美国并没有停止研制第六代战斗机。

  原因很简单,无数次的实战已经证明,F-44根本不是J-31/J-33的对手,美国空军与海军急需一种高性能的制空战斗机,而且在大战爆发前,美国海军已经单独启动了第六代战斗机的研制工程。只是在大战爆发后,美国海军与空军的第六代战斗机项目合并,而且由首先投入资金的海军领头。

  这个项目的最终结果,就是在二零五五年投产的F-51战斗机。

  不管是巧合,还是有人故意为之,这个编号与二战时性能最先进的合塞式战斗机相同的战斗机,最终成为了美军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装备量最多的战斗机,而且其改进型也是整个大战中,性能最先进的常规战斗机之一。结果就是,到二零五五年,中国空军的战斗机不再具备性能上的优势。

  在性能上,F-51产量最大的D型,即F-51D与J-31的后期改进型,即J-33F已经相差不大了,而到了战争后期,F-51G的性能已经超过了J-33F,而中国空军真正意义上的第六代战斗机在大战结束前半年才正式量产,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导致中国空军不得不用“伪六代”来对抗美军的“真六代”。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空军在战争初期的短视,至少使数千名飞行员阵亡。

  只是,有一点不能忽视,那就是在整个大战期间,J-31/J-33系列战斗机的产量是F-51系列的五倍,甚至比美国战斗机总产量还高出了百分之十五,而到了大战后期,即在性能上取得重大突破的F-51G量产的时候,中国空军保有的战斗机数量已经是美军的十倍,而出现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J-31/J-33的是一种易于制造、经得起消耗的战斗机,而F-51却是一种产量永远也上不去的金贵战斗机。毫无疑问,在全面战争中,在性能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数量决定一切。

  战后,有人在总结美国战败的原因时,就明确提到,F-51设计上的复杂性,导致其制造难度远高于中国的同类战斗机,是美国在战争中丧失制空权的主要原因,如果F-51也是一种易于大批量制造的战斗机,美国至少不会因为战斗机的数量过少而丢掉制

  请收藏:https://m.shuquge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