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五十六章 好问题_我的女朋友是九叔传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祖还给她。

  佛于是就说:你有五百个儿子,少一个就着急,人家只有一两个孩子,被你吃了,那该怎么办呢?鬼子母幡然悔悟,皈依了佛门,并成为了保护小孩子的护法神。

  这个故事中鬼子母最小的儿子缤伽罗即是吴本《西游记》中红孩儿形象的雏形,但殡伽罗此时只是被简单地提及,并没有构成十分具体的文学形象,他还完全从属于鬼子母这一人物形象以及这个故事的叙述之中。

  由于玄奘《大唐西域记》卷2《健驮逻国》中曾经提及过鬼子母的故事:“梵释窜堵波西北行五十余里,有辜堵波,是释迎如来于此化鬼子母,令不害人,故此国俗祭以求嗣。”这里提及过,所以这成为后来《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故事出现的一个重要契机,它给人们暗示了可以将鬼子母的故事和西行取经之事连接起来,进行文学意义上的想象和发挥。

  之后红孩儿形象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这本书中已有了对三岁小孩形象的具体描写,并点出了三岁小孩自成一国,与吴本《西游记》中红孩儿所居住的拥有群孩儿的火云洞有相似之处,同时也把红孩儿的初步形象确定了下来,是一个三岁小孩儿形象。

  那么这里祝守一接着讲第二点,也就是元朝杂剧中“红孩儿”形象逐渐成立。

  元人吴昌龄的杂剧《西游记》有“鬼子揭钵”残曲,但看不出故事情节。明代徐于室、钮少雅《汇纂元谱南曲九宫正始》中记载有“元传奇《鬼子揭钵》”。曹本《录鬼簿》、《今乐考证》、《曲录》也著录有此剧正名,可见在当时“鬼子母揭钵”的故事是颇为流行的。

  元代成书的《西游记平话》已经失传,但《朴通事谚解》中引用了它的许多故事情节,其中一段文字的注释中有这样一条记载:“今按法师往西天时,初到师陀国界,遇猛虎毒蛇之害,次遇黑熊精、黄风怪,地涌夫人、蜘蛛精、狮子怪、多目怪、红孩儿怪,又几死仅免,又过棘钩洞、火炎山、薄屎洞、女人国及诸恶山险水、怪害患苦,不知其几。此所谓刁蹶也。详见《西游记》。”

  此处的《西游记》是元代所出现的《西游记平话》,从这条注释中,我们可以知道此时的“西游记”故事中已经明确出现了红孩儿形象。

  元末明初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已经基本奠定了吴本《西游记》中红孩儿的形象。杂剧《西游记》中第三本《鬼母皈依》折,虽然讲的还是一个鬼子母的故事,但是已经和吴本《西游记》中红孩儿的故事很相似了。

  故事里:唐僧一行正在山间行走,忽见一个小孩儿迷路啼哭,唐僧深怕他给豺狼坏了性命,叫孙行者背到前面人家去,设法送他回家。行者怕

  请收藏:https://m.shuquge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